磁共振----让古老针灸疗效“看得见”
古老的针灸因其疗效显著深受患者的喜爱,但其如何发挥疗效呢?近些年磁共振帮助科学家们逐步揭开了谜底,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针灸效应&机制
针灸效应的产生是通过刺激位于相应经络上的腧穴,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实现经气的调整功能,使阴阳归于平衡,纠正其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机体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有研究指出:穴位可能是皮下的一个低电阻点,即调整系统( 经络) 的枢纽,针刺疗效可能原因之一是首先通过刺激该点启动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再进一步由中枢神经系统调整神经、内分泌、体液免疫网络,继而影响靶器官。
磁共振&针灸
磁共振可以监测针刺得气状态下特定脑功能区的活动,从而使我们看到针灸的具体效应在脑部的活动,为依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医学影像技术探索针刺机制提供了有效手段。
磁共振与针灸的相关研究
尹岭等研究表明, 针刺足三里穴可以引起视丘下部和室旁核功能变化, 为针刺足三里穴治疗胃肠疾病提供了一定可视性实验依据。
付平等实验证明, 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可引起前额叶及颞叶的功能变化, 而前额叶在语义记忆、工作记忆及情节记忆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颞叶也与记忆功能有关, 这便为电针足三里治疗老年性痴呆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苇等利用BOLD-fMRI观察针刺人体足三里、阳陵泉穴及右手对指运动对脑运动功能区的影响, 并把两者相比较, 结果显示, 刺激人体足三里和阳陵泉穴, 多个与运动相关的大脑皮层功能区包括两侧SMC 、PMC 和辅助运动区(SMA)被激活, 与对指运动相比, 两种刺激兴奋感兴趣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证明这组穴位有良好的运动相关性, 提示采用此组穴位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作用机制。
结语
此类相关研究还有很多,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针灸的效应机制,同时用功能磁共振的研究成果来指导针灸临床实践,为现代化中医提供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李欢欢,詹松华.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8(6):544-547.
[2] 黄心洁,赵仓焕,高鹏. fMRI 与视觉刺激控制平台在针刺效应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 2009, 15(18) : 25 -26.
[3] 金香兰, 尹岭, 刘买利, 等.针刺大鼠后三里穴脑fMRI成像的初步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18(12):715-718 .
[4]付平, 贾建平, 徐敏, 等.电针足三里穴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不同脑区的激活变化[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9(16):92-94 .
[5] Huang W,Pach D, Napadow V, et al. Characterizing acupuncture stimuli using brainimaging with FMRI--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J].PLoSOne,2012,7(4):e32960.
往期精彩:
欧陕兴,医学博士,教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放射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与博士后导师,临床医学院与国家规培基地主任。
国际心脏CT/MR学会委员,ECR会员,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协会中国区会员,中华放射学会头颈专委会委员,中国神经变性病专委会磁共振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学会肿瘤与微创介入学会常委,全军放射学会常委,全军核幅射环境评审专家,广东省医学装备学会医学影像工程学分会主委,广东省生物工程学会医学计量与质量控制学分会主委,广东省医学信息工程学会名誉主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委。
中华医师放射杂志副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磁共振成像杂志,医疗装备杂志,中国医学物理杂志,中国CT与MR杂志,分子影像医学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国家省自然基金与军队及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获华夏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各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军队省级三等奖四项。获国家科学仪器研究重大专项、广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